欢迎光临 注册 登录 留言 收藏 演示 首页


[配音行业新闻]香港电影国语配音发展

http://www.uupei.com  2010/8/12 9:20:42  优优配·配音行业新闻
标签:香港电影 国语配音 粤语配音 后期配音
香港电影国语配音发展
  【优优配(www.uupei.com)】关于配音的故事,尤其是港片的国语配音鲜为人知。以前的香港电影,“茶水”都能上字幕,“武师”也有名字,但配音就至多列一个“领班”。近年随着粤语配音名家丁羽荣获香港金像奖的专业精神奖,港片配音开始受人瞩目,但说到国语配音,不仅资料难寻,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及粤语。原因无他:粤语乃港片原音,就算后期配音,也多由演员亲自上阵,所谓地道正宗是也。但也不应忽视国语配音,除了发行华语地区的传播功能,港片的国语配音历史更远远早过粤语,曾雄踞六七十年代的主流影院,论其影响,香港电影史应有一席之地。

  有关国语配音的轶事渊源,够资格谈的不多,姜小亮无疑是其中一个。他曾在《阿郎的故事》、《醉拳2》、《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》分别为周润发、成龙、李连杰配音,80年代至今从事配音工作将近三十年,亲身经历港片国配的兴衰沉浮。他向记者回忆了香港国语配音的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
  邵氏率先启用后期配音制

  香港最早出现电影配音,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结束时期。因为市场供求关系(譬如邵氏,在新加坡、马来西亚有数百家影院,只靠港产片,根本供不应求,为了充实片源,于五六十年代购入大量日语片),需要将外语片配成国语上映,当时条件艰苦,没有配音间,李丹霞领导的配音小组只好趁电影放映间隙,在戏院赶工配音,技术也落后,只能一本一本的配,后来发展到有配音间,也可以用拍电影的方法,把胶片分成很多段,然后拍板衔接。50年代配音技术有所进步,对配音要求也有提高,一般来说,配音分为对白、效果、音乐三组,各组有时合作、有时分开。其中配对白的人才最为难找,基本都是从有电影从业经验的人员中发掘,李翰祥、姜南、欧阳莎菲、杨群、朱牧都曾先后加入。张彻初入邵氏时,恰逢公司购入韩国名导申相玉的电影,他也曾担任国语配音领班。

  对于邵氏而言,启用后期配音制度,除了可以节省成本(片场不必增加隔音设备,保证拍摄进度),另一个好处是放宽发掘新人的限制,要知道五六十年代能说国语的香港演员基本是内地移民,且普遍超龄——虽然外形好、演技佳的年轻人并不难找,但他们往往说不好国语,如果有了后期配音,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,方便邵氏片场的流水化作业。邵氏虽然率先施行配音制度,但初期也是演员自己配自己的声音,李丽华、林黛、陈厚莫不如此。后来胡金铨拍《玉堂春》赶上男主角赵雷与邵氏解约,戏虽然拍完,但赵雷的部分对白需重新配音,只好找来当时刚入邵氏做基本演员的毛威。二人音色接近,效果如出一辙。又如林黛,拍戏一直都是现场收音,只有拍外景戏才需要配音,但也是亲自上阵,1964年林黛自杀时,《宝莲灯》和《蓝与黑》还没拍完,只好还遭相貌酷似的杜蝶代替补拍,对白则找了黄曼配音,居然也能不露破绽。

  邵氏选配音员千里挑一

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港片市道好,电影还没开拍,已经预售台湾、东南亚,同时也带动整个产业,光一个台湾市场,已经让国语配音旱涝保收。当时香港颇多配音高手,如王莱、张佩山、谷峰这些实力派影星,但大家多是各自为战,有活一起干,事后各分散。即便如嘉禾,也只养一个配音领班,真正长期固定的专业配音组,只有邵氏一家。

  “邵氏影城不是一座山嘛,山上是六个摄影棚,山下是录音棚,有A配、B配、C配。A配最大,配乐;C配做效果;B棚配音,整个配音棚是架空的,没有杂音,棚也很大,跟现在中影的差不多。”姜小亮至今还记得1982年初入邵氏的情形,那时他刚从内地来港,正逢邵氏配音组招人,与他一起考上的还有李志学,代表作为李连杰版《黄飞鸿》,他们是邵氏招收的最后一批配音学员。在此之前,邵氏国语配音领班毛威还曾主持过一次大规模的招考,上千人报名,只录取了十个左右,其中就有冯雪锐、张济平这对最佳拍档,以及廖静妮(曾配翁美玲版黄蓉)等。“冯雪锐是他们这批里面上手最快的,算是佼佼者。张济平配反派多一点,他俩最经典的当然是《喋血双雄》,张济平配周润发,冯雪锐配李修贤。”

  集体配音的“演音”时代

  七八十年代的电影配音技术落后,只有两条声带一个麦,“比如这场戏有5个人,我们就5个人一起配,各用声音演一个,跟演员演戏是一样的,我们管这叫演音,互相有飙戏的感觉。我们常说配音要吃画面,其实就是吃这个人物,像这个人讲话。譬如配狄龙,听不出这个是毛威配的,那个是李岚的音,听着就是狄龙,听着就像大侠。”姜小亮与张佩儒音质相近,又都配过成龙,《双龙会》时,二人分配双胞胎兄弟,闭眼听时跟一个人配的一样。比这个更难的是两个人配一个角色,还要让人听不出来。这事发生在《马永贞》:“最后一场是马永贞中刀后重伤,由楼梯上一路狂笑着跌滚下来,拍摄时不但用慢镜头拍摄强调他的痛苦,而且还分为几组镜头,有近景,有远景,可是配音毛片连接起来之后,就是相当长的一场戏。在配音的时候,狂笑声和痛苦哀号声音不能间断。演员拍摄时,因为不需用收音,所以只要做出痛苦哀叫状就可以了,不必真的出声。可是配音的时候,不但要大声狂笑,还要连续不断的呻吟,所以配音员试了几次之后,都无法支持这么长时间的狂笑,到最后只有用两个人交替接连不断地狂笑呻吟,在呼吸之间要配合得天衣无缝,声音感情都要连贯,观众绝对不会觉察出其中的奥妙。

  石班瑜因周星驰而名声大振

  为了照顾当时港片最大的市场,国语配音也经常加进一些台湾俚语或时髦用语,以适应台湾观众的欣赏习惯(譬如将警察叫条子),王蕙君就曾被邵氏从台湾请过来,专门负责将对白调成台湾国语。与此同时,台湾本土的国语配音班底也逐渐发展,许多港片因为发行的原因,国语配音会在台湾完成。“譬如永盛,在台北有分公司,他们与当地做后期的很熟,有些戏后期也在台湾做,干脆就连国语配音一起做了。”永盛拍《赌侠》的时候,由张海靖(曾担任《妖魔道》及《新碧血剑》导演)负责后期制作,为周星驰的国语配音人选绞尽脑汁,最后选中之前从未配过主角的石班瑜。

  按照配音名家毛威的观点:“配音员需要有一条中性的声带,意即适合各种人物感情的声带,若是声带尖锐或沙哑,并非理想的配音员。”石班瑜的声线就很尖锐,早年多配太监、怪人等配角,因与周星驰声线接近,且用心演绎其夸张风格,受到永盛和观众的认同。随后永盛继续用石班瑜配《整蛊专家》和《上海滩赌圣》,麦嘉李修贤拍《情圣》也照搬沿用。

  技术进步了创作退步了

  九七后配音技术进步,全是单收,演员不仅可以自己配音,甚至现场收音,观众也能听到曾志伟、成龙亲自演绎的国语。但问题随之而来,“以前大家围着一个麦可以飚戏,可以配出现场感,现在单收,我来一天,配完走了,第二天你来了,配完走了,第三天他来了……最后所谓的对手戏,配音都是凑起来的。”

  尔冬升曾与姜小亮探讨过能否用回邵氏以前的办法,“我说很难。第一,配音演员太忙,人家是靠这个生活的,第二,存在预算问题,他来一天我把他配完了,给他一天钱,走人,你让他在这儿待4组,就得给他4组的钱,但是这4天里面他又不用老说。我是觉得近十年配音这行,有些规矩变成了恶性循环,片子配得并不好,预算也没便宜到哪儿去。以前像《阿郎的故事》这种戏,我们十几二十人整组同时开工,四天也配完了,有谁谁上,没谁外边睡觉也行、聊天也行,打打扑克。我们那个时候接了这个领班的戏,就把这几天的时间给你,跟演员拍戏一样,通告一发,就算今天现场可能就两个镜头有我,但一样在现场等。有对手的感觉,跟自己单收完全不一样!”
[行业新闻]更多精彩文章欣赏
[配音社区]其它最新美文欣赏
平台公告区
[平台新闻]优优配推出网配行业终极共赢运营模式
关注度:87038人次
[平台新闻]世界卫生组织与优优配的故事
关注度:108808人次